来自 Twenty20 的创始人的很诚恳的创业经验教训总结。扩张太快、烧钱太快、裁员、愧对员工、做艰难的决定。
本文认为团队里不该有 tech lead:团队成员不平等,凭啥他能 lead 而我不能;tech lead 责任太重,要被车撞了,团队还能运作吗;tech lead 做的事太多,需要不断 context switching,没一样能做好的。
作者认为应该搞“分布式”的 tech lead,团队里每个人都 lead 一个小领域,有共同的责任感。btw,最近一段时间的观察 -- 头衔通货膨胀很严重,随便一个本科毕业工作两三个月的人敢能在简历上写自己是 tech lead。
当你看到与你类似的 idea 的时候,会立刻恨得咬牙切齿、一口断定别人抄袭?还是你会觉得 “历史发展到某个阶段,同样的 idea 会在不同地方同时出现,为英雄所见略同而感到高兴”?
Product Hunt 的界面很容易被抄袭,但它所经营的高质量的社区(风投、创业者、优质 makers 等)是很难被复制的,看看每个推荐的产品底下有深度的讨论就知道了。
世界各地都有山寨 Product Hunt 的杂牌社区,界面都模仿得惟妙惟肖、甚至界面做得更漂亮、功能更多、更花俏,但没有一个能达到 Product Hunt 的高度的。本质原因?人不行。
他是 Bloomberg 的记者,在网红制造工厂的帮助下体验了一番如何成为 Instagram 网红的套路:租借服装、找装逼场所,专业摄影师跟拍,短时间内批量拍一堆照,每天发三张,靠机器人涨粉。
机器人涨粉是怎么回事?就是有个程序能用你的 Instagram 账号去指定的标签下给大量照片点赞、留言,然后期望那些照片的账号能够回过头来粉你;这样争取来的粉丝就不会都是僵死粉了。有了小几万粉丝后,就能接广告了,发一张照片就能收个几百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