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对老年人来说,Win 10 比 Ubuntu 难用?多数人对桌面电脑的需求只是一个大屏幕的浏览器而已。
连世界首富给情人(小三?)发送的短信都能被挖出来,我们普通人就更没有个人隐私可言了。本文摘录了部分短信的内容,所以可以归类为“CEO 范文”吗 :)
技术上是没什么可讲的。但潜台词是:光用 Wordpress,就能把公司撑到几千万融资,有钱了后,就能招正儿八经的工程师来造轮子了。
千万不要被这么庸俗的标题给欺骗了。这是 Sam Altman 写的很好的一篇文章:)在观察了数千个创业者的数据点后,总结出成功人士的特质。
不要把邮件发给一堆人、但忘了称呼具体某个人;邮件或许会被每个收件人看到,但没人会回复。最好to某人,称呼某人,然后cc其他人。
Facebook公司成立15周年,确实改变了世界。不止是产品,还有一堆开源项目:React/GraphQL全家桶、Cassandra、PyTorch等。
关于孙正义与其 Vision Fund 的长篇报道。投资的公司之间互为客户,内部消化,自成网络。
开会之前,与会者每个人向大家宣布一下自己此刻的精神状态是红灯(一团糟,别惹我)、黄灯(一般般)、还是绿灯(完美)。具体原因不用解释。这样开会时大家就能有心理准备。
改变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小小的积累(Gradually),当人们注意到明显变化时,会以为这是瞬间发生的(Suddenly)。Tim O'Reilly 列出了十个这种变化。
作者外出时都带着用了11年的Thinkpad X200,装Linux用。作为开发者,在生活中用老旧的计算设备才能够对普通用户有同理心,毕竟大部分用户都不是用最新的性能最好的机器的。
他做了个工具 vcarbitrage.com,输入你融资的金额,然后对比融资金额在两个城市的购买力。按硅谷的规格融资,在硅谷之外生活成本低的地方花钱。
Apple 有一堆的内容:音乐,电视剧/电影,播客,新闻,杂志,书,app(如果也算内容的话)。最好的体验当然是留给自家生态系统,部分内容分发到三星/Amazon们的平台上。改革开放了。
这是Reddit的创始人CEO在2012年的一个视频里,讲了当初Reddit在最早期是如何冷启动的:只能发网址与标题,没有评论,没有分类;自己弄一堆假账号发帖,发了几个月。
有多少人还记得 LiveJournal?Web 2.0 时代颇有人气的博客/社交网站。功能做得很杂,很早就卖了。创始人现在Google开发Golang。
拼凑出特定的input,就能利用软件的漏洞干坏事。AI的应用里,某些input是物理世界里的东西;如无人车要“看”路况,input就是物理世界里的人、路标。可以伪造物理世界里的东西,愚弄AI
是不是最重要的,还真不好说。但在街上看到戴 AirPods 的人多了起来。AirPods 是 Apple 最好的行走在街上的广告牌,比袖子里的手表/口袋里的手机/背包里的电脑可见度要高很多。
所以当consumer facing的产品做大了公司上市了,用户们就忘了当初这些产品是多么丑多么难用了吗?或者是经历过很丑很难用阶段的少数用户都放弃了,后来大多数的新用户其实都没经历过那个阶段
一套幻灯片用于取得与投资人见面的机会(适合阅读,多文字版本),一套用于与投资人见面时使用(字不要多,适合演讲用),一套用于见面后发给投资人(能回答一切可能的问题)。
1,对产品的反馈。2,使用他们名字的权利 -- 这个怎么理解?所谓的 social proof。以后向别人推销你的产品的时候,你可以说某某大v/某某公司也用我的产品。
美国通过邮件订阅最为主要推送渠道的自媒体越来越多,为啥?你直接拥有所有读者的电子信箱,直接与读者对话,不用受制于平台,不用担心被屏蔽/被砍账号/被禁言。
两个不太可能有交集的人成了好朋友:一个是90年代NBA巨星Charles Barkley,另一个是作者的父亲、90年代从中国到美国(读研究生、工作、定居)。相当美好的故事。
有很多书以及很多文章都在讲Google是如何运作的,但多是从商业/管理等非技术方面来讲的。这个 pdf 文档则是从软件工程的角度讲 Google 是如何运作的。
事后诸葛亮,回头看,什么都好说,一切都很明显,怎么分析都行:Google 当然是具有如下1、2、3优点,当年其他搜索引擎具有1、2、3缺点,所以Google的胜利是显而易见的,是必然的。
位于新加坡的几十人的ahref是给营销人员用的SEO研究工具,一年赚$4千万。他们的用户就是营销人员,你如果用常规营销伎俩,很容易被识破的。
Google 搜索结果排序要考虑网站的reputation。那么,网站要怎样做才能有好的 reputation?文中提到了一点:要有看起来很靠谱的 About 页面,且能让用户很快找到联系方式
英国殖民印度时,眼镜蛇颇多;于是颁布法令,打死眼镜蛇就能领赏金。于是印度人开始养殖眼镜蛇、并且将蛇放生、打死、领赏;眼镜蛇更多了。当代公司里有太多眼镜蛇效应的事了。
Slack 官方博文:原来的 logo 有 11 种颜色,在非白色背景的情况下,logo 很难看,很容易多个地方的logo不一致。
food for thought:多数情况下,无脑选择先做网站,以后有资源了在做 app。网站可以快速迭代,快速实验各种idea,有更多获取用户的渠道。app 竞争太激烈了,获取用户的成本太高
这是著名播客Freakonomics里我很喜欢的一集的文字版。举了各种例子来阐述Incrementalism(渐变/积累/演化)的重要性。很多事乍看之下是瞬间发生的,但之前的准备过程却是漫长的
在iPhone的Settings里,找到Customize Controls,然后加入Hearing选项。这样就能用iPhone的麦克风将声音传入AirPods,从而成为助听或窃听工具
Thumbtack联合创始人总结了创业十年来的经验。总结得很不错,很中肯。但最酷的当属他贴出的来自斯坦福商学院院长的邮件,他每年都要把这封邮件看一下,激励自己。
本文对大多数人是没啥用的;但万一哪天你要组织会议,设计胸牌的时候记得读这篇文章。很多技术会议的胸牌花花绿绿的,什么信息都有,就是看不清人名。
"immediately and permanently resign as CEO and transition this leadership role to capable hands"
在面向老百姓的技术领域,有强技术与弱技术。弱技术去迎合去适应人们的习惯、思维方式;强技术则让人们来适应自己。强技术改变世界。
书是什么?未来的书长什么样?付费版的 email newsletter 算是书吗?对于普通的书,作者不知道读者是谁;付费版的 email newsletter,作者直接拥有读者的联系方式。
用户界面的设计可以有各种创新,但导航的部分最好不要创新,这样用户不用额外学习就能探索你的app/网站了。
作者把自己的年假分摊出来(每周放假一天),实践一周工作4天(32小时)。工作更集中精力,有更多时间思考,更能照顾到团队协作(工作时间短,更要考虑有效沟通)。
预测今年热门的创业领域:能帮公司里的非工程师做一些原来需要工程师做的事的、房地产相关的、AI芯片、物流、Crypto。
什么样的公司的前员工会有很大比例去创业、做风投、并且成功的比例颇高?1,该公司成功退场,但不是巨大成功;2,该公司早期多灾多难但始终没死;3,该公司寿命颇长,退场多年后依然健在。
当年HBO差点签下House of Cards,但Netflix半路杀出,一口气买了两季。互联网公司做事都不遵守江湖规矩的啊。HBO now有700多万美国的订阅用户;Netflix有近6千万
可以有各种答案(本文提供了一些参考答案),但千万别说 “我们没有竞争对手”。这年头基本不可能有绝对原创的、从来没有人想过、或做过的创业 idea 了。
ARR(Annual Recurring Revenue)中位数是$180万,年增长率是230%。
Coinbase一开始自己搭Elasticsearch索引log;后来用户暴增,log也激增,遇到很多问题。后来引入Datadog,并使用AWS托管的Elasticsearch
当代登录表单的设计别做得太奇葩了,得考虑到 1password 这种密码管理软件的存在。现在每个人都有几十上百个账号,密码管理软件的使用是大势所趋。
超火爆的、跨平台的游戏 Fortnite 就是一个社交场所,有点虚拟客厅的意思。朋友们边玩游戏边聊天扯淡,游戏里的胜负不重要,就是在聊天的时候有点事做而已,有点像撸串、泡茶。
当代MarTech(marketing technology)类的公司产品不是卖给不懂技术的营销人员,而是要卖给工程师,让工程师们方便地搭积木。
实际上,大部分“startup”充其量只是“small business”,根本不需要很多启动资金、发展也不用很快、尽早盈利,不是任何需要写代码、与“互联网”沾边的公司需要融资才能启动的。
The companies that establish habits are the ones that will win.
著名风投 Fred Wilson 对 2019 年的预测:年底以前美国将会有新的总统;美国股市进入熊市;全球经济低迷;Uber们上市后市值低于当前估值;但某些区块链的项目会焕发生机。
Quota 创始人回答了这个问题。最早期的时候,如果做的产品是自己想用的,就会比较有动力继续做下去,工作也会比较有乐趣。
以前在多伦多工作,公司被Yelp收购后就搬到旧金山了。感受无非就是:穿科技公司衣服的人比例很大,流浪汉很多,他租的2居室$4250/月。一年后,离开旧金山回到多伦多。
Steven Sinofsky 一年一度的 CES 见闻报告(超长的,可以只看图):中国大陆来的人超多、Google 工作人员超多的、任何设备都能用声音进行操作了。
美国实体书店的纸介质书销量逐年增加。小型实体书店开始走网红书店的路线,是装逼、自拍、发 Instagram 的绝佳场所。能把人吸引来书店,算一下转化率,纸介质书是能卖出去的。
近两年的时间,每天花至少十分钟,写完并出版了一本c++编程书。499天,每天用少于15分钟;只有5天,每天花超过1小时。很多天只是盯着屏幕10分钟,假装写书有所进展。坚持的力量!
Apple 一开始是电脑公司,然后是 iPod 公司,最近是手机公司。Apple 的可穿戴设备(手表+Airpods)销售额已超过颠覆时期的 iPod 50%。
创业者有1小时的时间向投资人pitch,要尽量在前5分钟得到投资人的注意力。一开始的5分钟,三张幻灯片:What’s changed?What you do?Fast facts。
2005年的经典文章,现在依然适用,具有浓厚的 Google 特色。给出了面试时要着重考察的点,以及该问哪些问题。偏爱做过工程师、有技术背景的人。偏爱从无到有上线过产品的人。
总结得不错。一开始不要在意网站设计;一开始没必要编程自己做网站;知道你的读者是谁;一半时间写作,另一半时间宣传;别担心没啥可写的,永远能找到话题的;优质长文有助于SEO。对了,作者今年21岁。
科普文章。用代码描述服务器的配置,自动化服务器配置,可以对机器配置进行版本控制。设计二十年前公司里要有一堆的sys admin干体力活,现在少数开发人员就可以搞定一切。
可以收藏起来当 cheatsheet 用。
Front的创始人CEO分享她工作、融资、管理公司是如何有discipline的:日历上的时间安排精确到分钟,每周一封总结邮件发给全公司、另一封给直接下属,每月一封邮件给投资人,5年来从未间断
这三家都是能让用户很方便地网站的平台。这些事几年前的数据了,那时候每年营销预占总收入的50%以上。酒深也怕巷子深啊,营销很难、很花钱。
2008年开始做,针对 web、app 设计,比 Photoshop 简单许多,远没有 Photoshop 强大(但 PS 大部分功能也没人用),换了几次定价模型,没有融资,十年了,不容易。
网络营销转化用户的几个步骤:Awareness(知道你的存在了);Interest(关注你了);Consideration(考虑购买,那你家产品与别家的产品对比);Conversion(付费)
这是好问题:公司里都要尽量量化各种事情,数据驱动;但有些东西很难找个关键的指标,比如:如何找到指标来衡量网络安全?工作效率呢?
一个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进化,会有一堆功能。如果要再引入一个新功能,该怎么做?新功能对整个产品(或者已有的最核心的那个功能)是加分、还是减分?
Product Hunt 创始人观察到的趋势:我们这个时代有越来越多的工具可以让你像搭积木一般快速做数字产品,不用写代码(或只需写极少数代码)。
circleci 讲了他们招 engineering managers 的流程。重点放在产品与管理,而非 engineering。
Amazon 官方有个项目,定期寄大量免费的产品给真人去review,这些人叫 vine reviewers,他们中很多人基本上不用买东西了,都是免费得到的,甚至还能卖掉。
a16z 的讲网络效应的文章。
拥有独家数据是核心竞争力。
App里做广告,驱动其他app被下载,按实际下载付费。但如何知道用户真的是点了广告下载了app?现有的追踪机制不完善,可以造假,骗广告商(其他app)的钱。本文揭露了猎豹及其小兄弟的一系列操作
这是一篇写得相当好的文章。The Guardian 放弃使用 MongoDB(不稳定、咨询费太贵又没用),迁移到 Postgres。本文记录了为什么启用 MongoDB,以及详尽的迁移过程。
第一次互联网泡沫(1997~2001)时期的关于风投的经典漫画。20年过去了,漫画里嘲讽的那些风投的德性还是没变:)
Landing pages 的(英文)文案该怎么写?总结了一些要点,然后点评了一些真实的产品页面,指出不足、给出建议。实例教学。
2013年的文章。Bill Gurley 谈平台乱收费问题。平台收多少手续费合适?App Store的30%,真黑。
这是一个馊主意:所有公司必将成为科技公司,都需要aws全家桶。Amazon开启上帝视角,分析aws使用数据与账单,及时察觉某家公司即将牛逼起来,一键提供贷款或者风险投资。
想提高自己的网站前端开发水平?思考一下本文中提出的问题在不用任何库的情况下用 javascript 该怎么做。
详细介绍了Google的整个广告生态,以及种类繁多的工具与术语。可以作为回答“为什么Google需要招那么多工程师”的一小部分答案:)外人光理解这些术语与工具都要花很多时间,更何况实现与维护
比拼AI主要是比拼数据。Google的数据能让Google在搜索与广告方面成为霸主,但没法让Google明天就立刻成为石油/银行/医疗等领域的霸主。数据是分领域的,很难跨领域通吃的。
这些问题的一个变相应用:被迫与不喜欢的投资人会面1小时,你可以大量向该投资人提问,这样就能挤掉时间、避免他们来套你的话。投资人很喜欢向创业者们钓鱼,问东问西的,纯粹是为了白获取信息。
2000年前后,大批的MP3播放器出现在市场上,iPod后来者居上,(在美国)成为霸主。为什么?还有,MP3不是压缩率最高的音频格式,为什么这么流行?
Amazon上有6百万个卖家。卖家竞争很激烈。让Amazon干掉竞争对手卖家的常用手段:为竞争对手购买大量的假的不能再假的5星好评、买竞争对手的商品然后点火造成爆炸的假象然后举报这是危险商品
上线产品要找对目标用户,能过滤出成功的信号(或用户问卷调查,或收集使用数据)。本文以 Superhuman 为例进行讲解,这是一个做了快4年还没真正上线的产品:)
总结了投资人之所以会错过投资好公司的几大盲点。总结得不错,但实践起来多数还是得碰运气、靠名声、人脉。对于一个小咖的投资人,抢手的公司也不会让你投资的。
照片的meta data有时间、地理位置。出生时的照片:推算出生日期与地点;第一天上学的照片:是时候投放文具、课外兴趣班的广告了;在家里、小区里的照片:知道你家在哪了,可以进行绑票、恐吓活动了
1,邀请朋友,两人都有奖;2,炫耀,如粉丝数量;3,邀请合作者;4、5、6、7、8,通过社交邮件短信等渠道传播;9,硬件产品,相当于实体的移动的广告。
Terraform、Packer、Docker 全家桶,用代码定义服务器的配置自动化,像prod code一样要写测试代码、有测试的自动化流程。一条龙做下来很费时间。
2004年,那时候已经上市2年的Netflix做了一个“Friends”的社交功能,似乎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理所应当会成功的产品:朋友们可以互相看到对方看过什么电影。2010年上线6年后失败,砍掉
大家要小心(也要提醒家里的老人要当心):在网上搜银行电话,找到电话,打过去,这是假电话,直接套出了你的银行账号。可以利用漏洞到Google上去认领一些银行的页面,然后换上一个假电话进行钓鱼。
“我不知自己想做什么”。1,列出你有兴趣的30个活动;2,从最有兴趣到最没兴趣排序;3,对前六名的活动,每个活动花一周时间到网上找资料集中学习;4,每周结束后打分;5,最后取前三名各花两周继续
创业失败是常态、公司里项目失败了也是常态,但很少看到关于怎么关闭公司、下线项目的建议。如果确实做不下去了,要及时止损,长痛不如短痛。本文值得一读。
相比于其他的问答社区(如 Stack Overflow),Quora 不够开放:不提供 API、也没有导出内容的工具、看答案时强迫你要登录、还禁止 Internet Archive 存档内容
好的问题是可解的,一系列好问题能让你顺藤摸瓜、一步步接近真相。问题的质量往往与能想得到这个问题的人数成反比;越少人想得到,越好。好的教育应该教学生怎么提出好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标准答案。
15分钟为一个时间块,一天24小时就有96块,工作8小时是32块,再将这32块分配给每天要做的正事。资源有限,必须放弃一堆不重要的事。
CEO 范文。Steemit 是基于 blockchain 的博客平台。币圈进入寒冬,该公司必须省钱:1)裁员 70%;2)对后台进行改进、减少服务器费用。
年龄比较大的人还在科技圈工作?很多人会觉得只有两种情况:1,已发财,工作只是为了混日子打发时间;2,年龄这么大了竟然还没发财,是不是有毛病?其实多数人都不是这两种情况。
两人无需介绍。两人从DEC到Google,一起共事20多年;Jeff外向,Sanjay内向;Jeff的代码飘逸,Sanjay的代码工整;Jeff已婚有娃,Sanjay至今单身。二人时常结对编程
收购了一堆不酷但能赚钱的商业软件公司,开发人员都在海外,不给配电脑、不上健康保险、每小时$15到$50,电脑上装监控软件,记录鼠标移动、键盘打字、每10分钟截屏一次、摄像头开着。
都是金句。“在决定给人发offer时,想想看你是否真的想招10个这样的人”。“开除人的时要给很高的遣散费”(这样经理才比较敢开除人而不会觉得内疚)。最好的建议是:“别听大多数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