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Hacker News 上有个链接是一堆商用软件/B2B 工具的开源替代品。评论里果不其然有人提出了疑问:都有免费开源替代品了,为啥还要花钱买软件/付费订阅?
本文其实是在比较好天使投资人与坏天使投资人的。好天使玩的是无限游戏,没有明确的通关目标;坏天使玩的是有限游戏,有明确的里程碑,强迫所投的创业公司循规蹈矩地发展,违背创业公司野蛮生长的自然规律
就算不用G家的产品,不依赖SEO引流,也能被G家搞残。因为用户需要用浏览器访问你的网站,而Chrome市场占有率最高。如果贵司的域名不小心上了Chrome的黑名单,贵司的业务就要中断一阵子了
这里的“硅谷公司”泛指善用软件工程师的公司,而非地理位置在硅谷的公司:给软件工程师高薪,尊重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自主解决问题,而不是拟出死的方案让他们当流水线工人。
几十亿网民都在玩同一个大型线上游戏。各社交平台,各种网上的互动/发帖/聊天/做任务,都是游戏里的一部分。游戏里有随机事件,后果能影响到线下的人生(如突然成为网红,人生轨迹改变)。
用电子阅读器跟踪阅读的速度,如果确认真的读完大部分的内容,就全额退款给你,并倒贴一点钱。算是付钱请你来读完一本书。很多读者是买书后不读完的,所以整体来讲出版社应该能赚钱?
作为公司里的打工人,最好去做你能向公司以外的人展示的东西。比如做开源项目,公开的技术文章/学术论文,会议演讲(有视频记录)等。这些可以完美”移植“到你职业生涯的下一站,是你上升的垫脚石。
1)能控制自己的时间,能每天醒来的临时决定今天怎么过。2)赚钱能力远高于开销,以至于不用去想钱。3)能自信地说“我不知道”而不怕丢面子;在自己的领域可以讲真话而不用怕被报复。
很鸡贼的销售手段:招来一批合同工(工程师),让他们投递简历去其他公司面试,在面试的时候向面试官推销咱们公司的产品(比如开发工具/云计算)。哈哈。
十年来,硅谷的房价是涨是跌?用美金结算的话,涨了不少;用科技大厂的股票来结算的话,大跌;用比特币结算,跌成屎了。看来在硅谷买房不是很好的投资啊。
2011年开始做。一开始是典型的硅谷式融资创业;2016年再融资失败,裁掉所有员工只剩下创始人自己。佛系工作,佛系增长。去年收入$1100万,全是 part-time 的员工。
多么和谐的画面:全家人坐在电视前。他与孙子一起玩自家任天堂做的游戏。他与孙子沉浸在游戏世界里,获得喜悦。其他的家人盯着孙子开心的样子,而感到开心。
Shopify的口号是arming the rebels。他们为小电商们提供网上开店的软件以对抗Amazon邪恶帝国。但事实是,各小电商之间互相竞争,Shopify更像是军火商,不站边,只赚钱
如果只是做应用(网站/app)或多数的内部工具(自动化一些流程),基本用不到什么数学知识,会数数就行了。也就是说,多数程序员的搜索引擎驱动的编程方式与数学关系不大:)
你每小时值多少钱?月薪除以用于工作的小时数?如果用低于你的时薪的钱外包出去那些你不想干的活,可行吗?你不用交税吗?你工作以外的时间有收入吗?
Visa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958年Bank of America的信用卡业务。基本属于躺钱的生意,相当于全球征税。网络效应惊人,30亿张卡,4千多万商家,近2万家银行,覆盖全球200多国
不少公司都有 engineering blog,是一种营销行为,建立品牌,方便招人。但问题不少:写一篇好的博文需要好几个钟头甚至几天的时间,如果领导不支持,一个工程师怎么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写英文
工程师们有时候很委屈,不懂技术的上司或 PM 会以代码量来衡量你的价值。该怎么回答?本文列出了一些可能的理由,可供复制粘贴。
当代商务写作速成。Writing is a customer service problem. Pretend you’re sending an email.
Pierre 上一家创业的公司转型做网上商店,叫eShop;他离开后,去面试了一家做网上B2C拍卖的公司;然后去了另一家公司与本文作者成为同事。结合之前的经历,就做了网上C2C拍卖的 eBay
很有用的文档模版:做产品之前先写 PR 稿,假设产品上线的时候,该怎么介绍产品;附上两个 FAQs,一个对外,一个对内。尽量纯文字版,用完整的句子写。写明白了,才算想明白。
这是Cloudflare的联合创始人Lee Holloway的故事。写得很好的很长的报道,但却是个悲伤的故事。30多岁就得到额颞叶痴呆(FTD),性格/行为/语言变得极其古怪,人生基本到头了。
鸡贼浏览器插件盈利模式:你用WordPress等平台写博客的时候,鸡贼的浏览器插件在你的文章里偷偷插入一段广告代码;然后你的博客展示广告(或affiliate链接),为插件的运营者带来收入
估计是今天硅谷创投圈最热门的文章了:红杉资本写给所投资的公司们的一封信。面对当前疫情,大家要保持个人身体健康,同时如何保持自家公司的 business 的健康?
Procore是建筑项目的管理工具SaaS。一年收入近$3亿,“只有”不到9000个客户。这种SaaS很不错,听起来很无聊,多数人不理解,上不了TechCrunch头条,客户不多,闷声发大财。
Id Software公司创始人John Romero分享,很有用的编程指导原则,不要长时间编代码,写30分钟就要测试等等,这些原则帮助id software如何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用不到10个开发者就可以发布28款高质量游戏包括doom,quake神作
敲代码只是软件工程中很小的一部分。程序员大部分工作时间都不是敲代码。那都干嘛了?说话/思考/写文档等都是工作的一部分。如何让敲代码之外的部分也高效起来?
今年又是美国总统大选年,王兴之前的一条饭否说:跟一个做风险投资的朋友聊天,他说他算了一下,川普的获客成本只有希拉里的 55%。
牙膏厂会产出没放牙膏的空箱。厂长花8百万请专业顾问,用牛逼的秤测箱子重量,发现空箱就警报并停止流水线,员工手动除空箱。后来秤再也检测不到空箱了,为何?员工自动化了除空箱的步骤:用20元的风扇吹
相信大部分读者从没听过这个网站。这是一个月近 10 亿 pageview的非常难看的单页面网站,聚合其他新闻网站的链接,自拟标题。几乎是一个人从1995年运营至今。现在每年广告收入几千万美金。
创业选对市场很关键。怎么算市场大小?最简单的方法:潜在客户的数量乘以从每个客户身上赚的钱(每年)。Sequoia的partner就是那么有底气写这么简单的文章,不用造新词,不用玩复杂的公式
读一下这篇1998年3月的考古文。半年后,一家小公司Google成立了。文中的搜索引擎是指帮网民找网站的服务,雅虎是靠一堆活人手动把网站分门别类,效果比早期的机器爬取索引的搜索引擎要好一点。
疫情期间很多公司都在裁员。本文是 Carta 的ceo对他们员工宣布裁员决定的讲稿。“每个被裁的人都是我拍板决定的,要怪只能怪我,别怪你们经理。” 对被裁员工的福利也很好,是很人性化的好公司
这时间轴很猛啊:2020年1月23日,写下第一行代码;2月21日分享到Hacker News上,广受好评;3月6日开始融资,当天融$1万;4月26日,融资$300万,估值$1200万。
互联网人口红利即将结束,互联网创业公司的竞争对手从“纸和笔”,变成了早已深谙互联网打法的大公司。下一个十年,创投圈会怎么变化?做产品变得越来越容易,难的是人力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销售/宣传/运营
Uber 的 engineering manager 的博文。面试工程师考核的算法在实际工作中到底有没有用?
Figma 创始人不到20岁的时候(2011年)写的文字。现在Figma如日中天,估值 $20 亿。以一个颇为成功的创业者的身份,注释自己不到20岁时候写的文字 - 比同龄人确实思想成熟许多
前不久黑客取得 Twitter 内部工具控制权,在几个超大 v 账号上发比特币诈骗信息,赚了小几十万美金。有人会说,你都已经有超大 v 账号的控制权了,怎么才赚这么点钱?你行你上,你该怎么做?
字面意思不太文雅,大家就普遍只用缩写:CYA。大公司与政府里比较官僚,做事出了差错就要问责,怎么办?就得事前做一些 CYA 的保护措施,出事以后就能祭出来,保护自己。
Shopify 与大学合作的四年本科学位。在 Shopify 公司里深度实习,学实用技术,获得正儿八经的学位。不用交学费,还能拿实习的钱。挺不错的,应该推广。
对创业公司而言,“难”不是有效的竞争壁垒。两种“难”:1,像数学一样难。数学家花几十年推出某个定理公式,然后大家都懂了。2,像健身一样难。道理很简单,坚持不懈地合理饮食与锻炼。
Weebly 创始人以自己产品的增长走势给出的创业建议。早点上线产品,早点有用户的反馈;不要太早放弃,全世界大部分人还没听过你的产品呢。
Kubernetes 并没有解决此刻公司里的任何工程上的问题,后续维护成本太大,反而增加了更多的问题。
Ghost是很流行的开源博客平台。本文是其创始人在开始写代码前写的文章,发到Hacker News,反响不错。然后Kickstarter众筹$30万。七年过去了,现在公司年收入$200多万
先把文档写了,放在 OpenAPI 之类的结构化格式里(或用 Postman 之类的工具)。这样用 API 的客户端代码与 API 后端的实现就能同时进行了。
ConvertKit是没有融资的典范。创始人原本计划投资$5千,用6个月达到MRR $5千;结果实际投资$5.5万,用了2年多达到MRR $5千(2015年)。现在的MRR是$200多万。
信息爆炸的时代,推荐优质内容(curator)是一个不错的商业模式?具有好的品味,是能赚钱的?文中举的例子有推荐每天早上值得关注的新闻的,推荐好的长文的,推荐播客的。
几十年职业生涯里总会有那么几个短暂的高光时刻,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做修修补补的工作。就像社交媒体上看起来大家每天都是过得那么精彩,其实现实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平平淡淡的。
著名的 patio11 在本文里讲述他在 FE International 上卖自己经营了近10年的软件 business 的过程。非常详细,很有借鉴意义。
真实 app 案例,图文并茂。有太多只能单手操作手机的应用场景了。
“某网站挂了”,“没有啊,我能访问”。怎样定义合理的 availability 的指标?本文概括了 Google 的 NSDI’20 的论文。
总统候选人们群发邮件,争取选民。邮件是平台中立的吗?Gmail 等邮箱“智能”地把邮件归类成 Promotions 或 Spam,这样选民就看不到某些候选人发来的邮件了。
这是写给新加坡公务员看的。标题咋看之下貌不惊人,实际上是一篇相当有水平的深入浅出的软件工程佳作,金句不断。如果你有几年的工作经验了,读起来会颇有共鸣。
德国搜索引擎创业公司 Cliqz(2014年开始做)最近发了一系列博文,分享他们从头做 web 搜索引擎的技术经验。用的 tech stack 还是蛮现代化的嘛。
作为给别人打工的脑力工作者,如果通过写代码或者no code工具把自己每天机械的工作自动化了,该不该把这件事告诉自己的雇主?如果不说,自己每天就能在上班时“偷懒”,又能领工资。如果说了呢?
结尾不要 Best,Cheers,Thanks;开头不要 Dear,Hi,Hello。尽量三句话以内就把事情说清楚。为自己省去写的时间,为他们省去读的时间。世界更美好。
6:50起床;7:17坐公司大巴;9点到公司吃早餐;9:30开会到12点吃午饭;1点处理邮件;1:30写spec;3:30吃零食听讲座;然后处理邮件与开会;6点食堂晚餐外带;6点半下班大巴回家
这是一篇 1600 字的文章。作者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写完。为什么写得这么慢?因为是在上下班公交车上,用手机上写的。与其被动地接受别人推给你的内容,不如每天一点一点地创作自己的内容。
Chris Sacca 在 2005 年(当时30岁)写的博文。他当时在 Google 工作,每天收到几十封小公司发来的想与 Google 合作的邮件。
现在Hacker News每个月有 500 万人访问,有两个人在维护,主要是进行删帖为何社区和谐。此二人在Lisp聚会上相识,09年YC毕业班,与Airbnb同届。后来公司黄了,被YC招来
Tooltip 是PC时代的 UI 元素,搭配鼠标使用。越来越多的人不知道鼠标为何物了, 自然就很难用到 tooltip 了。
Steven Sinofsky 的一年一度的CES详细总结。文章很长,可以只看图。无法从 CES 上直接看到下一个划时代的牛逼产品,但能看到未来牛逼产品的原材料,或许几年后回过头来才能领悟到
1,花别人的钱,比较小心谨慎,做真的公司;2,需要外部的牛人提供聪明的建议,提供不一样的观点;3,有名的风投是个好品牌,方便以后招员工,拉客户,谈生意。
wikiHow 像维基百科一样通过用户提交“how to”文章然后配以教科书风格的插图,很适合SEO;与维基百科不同,wikiHow通过广告盈利,而且很有良心,用户登陆后就不会看到广告。
给 candidates 一些陌生的软件,让他们完成一些任务,鼓励他们当场用搜索引擎,观察他们如何尝试各种关键词搜索信息,如何评估与选择信息源,如何快速学习。
BuzzFeed CEO写给员工的邮件,展望2020。2006 年底成立的,现在已经有比较多元化的business了。探索新的社交网络模式,去年也曾试图收购Meetup,未遂。
在旧金山湾区很多人在全职工作(如工程师)之余也做点天使投资,每个项目投$5千,$1万的,其实也不求能赚大钱,主要是攒人品,增加吹牛的资本,能在Twitter个人资料里写上天使投资人的名头。
聊天 app 里分享链接,一般都会有预览的文字与图片,这些是从网页的 meta tags 里提取。所以做网站时一定要弄好 meta tags,不光是为了 seo。
作者从过去几年顶会的top-n算法中挑选了18种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其中只有7种可以通过合理的努力进行复现,而其中6种的表现都比不上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例如基于最近邻或图的方法。
结果公司更有效率,股价8年翻了4倍,员工很开心。公司内部就像自由市场,有自己的虚拟货币(与日元挂钩每季度结算);同事之间/部门之间的合作,都明码标价;能够赌博下注某个idea是否对公司有利
Paul Graham 回忆了自己上世纪末在公司被收购后在雅虎短暂的工作经历。1,雅虎把自己定位为媒体公司,靠卖banner广告赚快钱,来钱快,就不思进取;2,雅虎里工程师是二等公民,素质不高
深入浅出地解释了 Googe / Facebook 高度 targeting 的线上广告是如何运作的。能够针对特定人群投放特定的信息,真是一种超能力,商业与政治活动的利器。
Venmo 联合创始人讲故事:两个大学室友喜欢一起做 side project;毕业后尝试创业做了些项目,后来各找了份工作;再后来又一起尝试一些项目。08/09年时做出了“朋友之间发短信转账”
Uber 现任的 CEO 自己有没有使用 Uber 打车呢?公司管理层都应该大量使用自家产品,而且要让员工让用户知道自己是重度用户。
用产品设计思维做招聘,系统化分析需要的人才,确定招人的目标。最后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设计团队,并且制定出未来招人的目标。
在稍微大一点的公司,有时也需要跑一个脚本同时改变几千几万台服务器的配置,风险相当大。本文提出的办法很土,貌似会有效:每次操作前提示人类操作员手动输入服务器数量,在心理上进行一下刺激,三思而后行
SaaS公司通过写博客进行内容营销。传统的公司博客都是按时间逆序排列,以数量取胜,博文之间没有相关性。应该把公司博客当作是Library看待,按主题来组织,有深度,相互关联,读者会不断回来查阅
年轻的程序员(或有志于成为程序员的学生)向业内名人发cold email:“我对某某领域很有热情很感兴趣,你能做我的mentor吗?” 如果你想得到回复,最好先证明一下你是真的对某某领域感兴趣
Dropbox几年前用C++写了跨平台的代码,同时支持iOS与Android app。现在后悔了:要造很多轮子,开发效率低,各种奇怪的跨平台的bug,难以招到喜欢C++的移动前端工程师
总共得到 1664 个链接的点击,平均每个点击要花 $1.75,在北美市场还算正常。但实际上花的钱远不只 $2913,因为人是要花时间去想广告词,做广告图,与这些邮件列表谈价钱。时间比钱贵。
Backblaze 是云备份公司,2008年定价每个月 $5;近10年后,涨价 $1(能跑赢通货膨胀?)。为了涨这 $1,他们做了18个月的准备工作。
创业公司如果按照当前每个月的增长率,在烧完钱之前能收支平衡,那就是 Default Alive;否则就是 Default Dead,那就别急着招人揠苗助长,先把产品弄对了,先活下来。
1,市场调查一下,找出市面上那种一套卖好几万的软件,比如看你所在的公司在哪些很难用的软件上花了大钱;2,只实现最核心的功能;3,卖软件+提供咨询服务,先伺候好一个客户。
小扎的哈佛学长回答了这个Quora问题:当时他也做了个社交网站,按兴趣把人聚在一起,适合交新朋友;他一开始不看好Facebook,因为他觉得一群线下已经认识的人在网上相聚,有个屁用。
Paul Graham 在 2007 年的演讲稿。创业公司只要不死,只要创始人不放弃,继续全职做,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就能发财。
现在有那么多no-code工具了,不用编程就能自动化很多事情,一劳永逸,避免重复劳动。有很多人的工作其实很容易被自动化掉的,比如“数据搬运工”类的事可以用IFTTT/Zapier们实现v0.1
每个公司都要做很多与核心业务没有直接关联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越来越小,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事是可以外包出去的,各种云,各种SaaS。
在面试流程里加入“在家里写下答案”的环节是很有必要的。面对面快问快答式的传统面试方法并不适用于多数职位(可能适用于销售);要考察基本的写作能力,写作是当代脑力劳动者沟通的主要手段。
有一些花钱买放心的 business,如保险,教科书,杀毒软件等,有点像交保护费。这种类型的 business 需要长久累计下来的良好的信誉,用户活跃度不重要。
浏览器插件就是特洛伊木马,可以看到用户上的每个网页;如果你控制了一个安装量很高的浏览器插件,如何盈利?方法很多,比如往用户浏览的网页里狂插入 affiliate 链接。
公司 IPO 后,得到大众的关注,股价有涨有跌,有人表扬有人批评。在网上,每个人都像上市了一样,发了个贴,如果火了,像股票大涨,收获大量关注;当然,随时也有可能被很多陌生人骂。
每年 2% 的管理费 + 投资回报的 20% 提成。写得不错的文章,来自总是拿 VC 开玩笑的匿名 Twitter 账号 @vcstarterkit.
20年前的这个月,PayPal发现有很多eBay卖家用PayPal收钱,于是就专门针对eBay的用户进行growth,高速增长。恐怕很多人没意识到,PayPal现在市值$1200亿。
不会立刻去实现别人给的产品 spec,会主动去想有哪些其他可行的方案,喜欢问为什么,与非工程师的关系不错,善于沟通,不会为了技术而技术,实用主义,自身产品直觉不断进化。前提是得在一家靠谱的公司
寻找创业 idea 的又一个好去处:AWS 的菜单。AWS 已经有近 200 个大大小小的云服务了,每一个云服务都还有改进的空间,都可以成为单独的 SaaS 创业公司。
新一代脑力劳动者们普遍使用一堆软件来协同办公,做计划,任务管理。这批人开始有家庭了,有了小孩,小孩有各种补习班兴趣爱好班,家庭生活如何才能井井有条?使用工作中常用的那些办公软件!
Steve Jobs 被 Apple 赶出公司,然后创办 NeXT,然后被 Apple 收购重回 Apple,实现伟大复兴。Uber 前 CEO 好像也在按照这个剧本进行中。。。
传统纸媒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但纽约时报却越过越好。这套幻灯片总结得不错。力推线上付费订阅,收入超好;他们家的reporter入门平均年薪$10.4万;甚至能从一线科技公司挖走很多工程师/PM
Bret Taylor 是 Salesforce 的 COO,实际上仅次于创始人CEO的二把手。Salesforce 简直就是湾区的微软了。Bret 拥有金光闪闪的履历,今年才 40 岁。
高质量的比较接近于真相的新闻媒体很多都需要付费订阅了。而假新闻,哗众取宠的媒体网站当然都是免费的。如此一来,从来都不会去付费读新闻的大众吸收的都是劣质的信息。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