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etup以包容的文化和舒适的氛围吸引人才,尤其是女性和同性恋者。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选择于去年11月被WeWork收购。而Meetup员工与WeWork狼性的文化格格不入,内部一团糟。
这是 Stripe 写给应聘者看的官方页面,里面有一些好词好句。多大的创业公司才应该花时间去做这样的页面呢?不好说,但 Stripe 现在有员工700多人
作者在 Etsy 做运维。有一次她把网站弄挂了,然后她及时告知oncall的人、及时得到其他同事的支援,网站很快恢复了。她不但没被批评,而且还开心地获得年度最佳失败奖
成功的工程团队最大的特点是具有psychological safety。新人容易融入团队、敢发表意见、出故障了能对事不对人地分析
最新版的、文字版的、著名的、经典的 Netflix 公司文化:)无须多解释,当成范文读吧。
东亚国家的文化里,直呼上级、长辈的名字有点不礼貌。但现在酷炫的公司不都要(装作)扁平化管理吗?取了英文名,就能互相直呼其名了。中国的Robin们、Jack们、Pony们笑而不语。你有英文名吗?
所谓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里一般有两类人:工程师与非工程师,往往互相看不起。专门设计编程课程去教非工程师们写代码,可以让本质工作更有效率(写简单脚本)、让不同部门同事相互认识、对彼此工作互相尊重
这些是指导着亚马逊人做产品、做决策、面试、做一切事情的准则。写得真的很不错,要创业的人可以从里面借鉴几条写在网站上或员工手册上、开会装逼用、室内装潢贴海报等。再称赞一遍,写得真的很不错!
Uber新员工培训的问题:“竞争对手上线了类似UberPool的服务,我们已来不及上线一个稳定版的服务了,我们该怎么打败他们?”正确答案是:“上线不稳定版,然后打败他们。”这样很Uber
来自 VMware 前 vp engineering 的文章。她在文章里没有指名道姓地说是针对什么公司、什么事件而写的,但读者应该都能猜得出来
把员工当 partner,甚至 part-time 的(美国)员工也能拿股票(!?),金融危机时大家都在裁员、他们反而加强员工技能的培训。公司对员工好,员工就对顾客好
今天正好是南方公园第20季第一集播出,名利场采访了其制片人。20季,开播至今近20年,共260多集,每集花6天制作。针砭时弊、与时俱进,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作者是lynx开发者之一、网景创始团队一员、http cookie发明人。与其在 JIRA 里给工程师指派写明具体步骤的任务,不如给他们指派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自己有创意地想解决方案
古巴人民上网困难,他们付费订阅,U盘定期寄到家里,U盘里的内容就是互联网。作者带我们领略了一番2016年3月21日的古巴互联网,U盘里的815.25 GB的内容包罗万象
在网上我们有虚拟身份,很容易修改自我形象,比如美图与各种撒谎;容易自恋、自大,产生幻觉以为自己比现实中更了不起了。由于网上很多场合是匿名的,所以人性丑陋一面就展现出来了,文字变得恶毒极具攻击性
如果员工知道犯错了不会受惩罚不会受到羞辱不会被开除,不小心犯错的员工就比较可能敞开心扉地帮公司总结经验教训,说明如何出错的,当时的假设是怎样的,以及如何避免。
讲工程文化、团队协作的很不错的文章,尽管比喻得很彪悍:)“需求”就像地心引力作用下的shit,从山上滚下来,每个团队站在不同高度,你不接住的话,下游团队就得遭殃了。个人、团队要互相有同理心
emoji 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感情色彩的重要手段。但与文字一样,同一个emoji,不同人的解读或多或少都有偏差(表达的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
如果公司接受好的员工容易离职这一现实,有几个好处:1)员工刚入职就做好将来离职时交接工作的准备,时刻写好文档;2)员工离职后不是前员工,而是alumni,像校友网络一样,继续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公司里有很多形式主义宗教仪式类的东西,每年或每半年一次的同事间的 performance review(批评与自我批评?)Buffer 放弃了 performance review。
如今1万2千个员工的Facebook做事的方式不再是以前『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现在是『Move fast, but don't break things』
吐槽开放办公环境的文章。为什么自以为很酷的公司都采用开放办公环境?除了促进同事之间亲密无间的合作等bullshit以外(做决定的领导整天都在隔音效果好的会议室开会),恐怕还要归咎于高房价。
很实用的有效开会小窍门:1.要有一个主持会议的人;2.一开始就要声明本次开会到底是要做什么决定;3.开完会必须要有action items;4.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提前结束会议,那就立刻散会吧。
本文对“为何我的员工工作不够努力(竟然不加班)”这个问题的吐槽。美国IT公司加班没有加班费,加班就意味着免费劳动;你这个ceo是乞丐吗?要你的员工捐献他们的时间(也能换成钱的)给你?
很多科技公司都实行无限休假天数的政策。该政策看起来对员工是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对员工不利,1.员工不敢请假,不知道该请几天;2.员工离职了公司也不用支付没用完的假期的那部分工资。
文章讨论了两种公司文化:创新的文化与强执行力的文化,并分别列出了两种公司文化的一些特征。很少有公司有创新文化的同时又有强执行力。
美国22%的工作场所提供免费零食饮料。如果为了省钱而不提供免费零食,员工上班中途就跑出去买吃的,更浪费时间。当然了,如果提供免费零食,大家又要骂资本家没人性把员工套在办公室里干活。。。
我这个标题取得似乎有点悲观,其实原文是挺乐观正能量的。作者写了住小studio的心得体会,生活小窍门,以及喜怒哀乐,很真实,住在旧金山城里在创业公司工作的年轻人基本都是这样的。
工程师在AngelList里地位崇高、“不听使唤”。“可怜的”非工程师们(PM?)在这样的公司如何才能做成事情(除了自学编程以外)?
文章呼吁要来旧金山工作的人(尤其是科技公司),应该多参加社区活动、多跟人交流、多坐公共交通少坐Uber。总之,不要太宅、多融入这个城市。在科技公司工作没什么了不起的,高房价也不是你的错。